一条牛仔裤引领佛山改革开放浪潮-凯发一触即发

在顺德容桂文化艺术中心历史文化展馆内,专门设立了大进制衣厂的展示区,走进展厅,就如同走进了一座时间博物馆。

1978年8月,位于容桂工业路的一间旧工厂被改造成了一间主要生产牛仔裤的制衣厂——大进制衣厂。大进制衣厂与东莞太平手袋厂一起,被认为是全国最早的两家“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企业,叩开了广东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大门。

佛山既非省会城市,也不是经济特区、计划单列市,作为一个普通地级市能够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23座万亿gdp城市之一,其成功的秘密,要归功于改革开放。

敢为人先与港商试水合作办厂

时光荏苒数十载,原容奇镇(2000年与桂洲镇合并为容桂街道)镇长梁茂贤依然记得1978年那个让他冒冷汗的冬天。

1978年1月,顺德容奇镇委召开了一次特别的党委会,会议议题是讨论准备和香港一家牛仔裤厂合作,在容奇镇办一家制衣厂。彼时任镇党委委员、容奇镇派出所所长的梁茂贤,参加了那次会议。

“那时还穿着厚厚的棉衣,但我一听,后背马上冒出了冷汗。到会的很多人也搞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这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梁茂贤说,镇委领导说明了要与港商合作办工厂的理由:容奇镇很穷,经济力量单薄,全镇33000人,镇办企业只有5间小工厂,主要生产锄头、酱油、腐乳等小农具和日用品,镇里的居民有7000多人没有工作。“由于顺德有的地方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农民的积极性释放出来,顺德全县将会有20多万富余劳动力,要为他们找出路,必须发展社队企业。”时任县委书记黎子流提醒大家。

梁茂贤觉得这些话说得很对。“镇里办企业是好办法,但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技术,要市场没市场。找香港有乡亲关系的老板合作是一条出路。”梁茂贤说,虽然大家有一点担心,但会议最后大家都同意与港商合作办厂。

1978年5月23日,经顺德外贸进出口公司牵线,香港客商杨钊通过罗湖口岸来到顺德,商量合作办厂具体事宜。6月23日,由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广东分公司出面,与香港大进(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协议内容是:港方出资400万港元,容奇镇方腾出旧厂房和聘请工人,合办300人规模的制衣厂。产品由港方销售。工厂通过港商进口国外先进制衣设备,中方以加工费偿还设备款,合作期6年。协议经广东省革委审查后上报国务院审批。

合同一签,合作双方就立即行动,改造旧厂房、安装新设备,在7月份试生产,主要生产牛仔裤。为了图吉利,大进制衣厂选定在1978年8月8日开张,由于是最早的“三来一补”企业,大进在海关的出口登记证是“顺德01”号。

1978年8月,顺德容奇镇与香港大进(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办起了大进制衣厂,是全国最早的“三来一补”的企业之一。/资料图片

工厂开张之后四个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敲响了改革开放的锣鼓。自此,我国吸收外资规模进入新阶段。据商务部统计,从1978年到1983年的5年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合计26.9亿美元。

引进先进管理模式开创发展新阶段

以补偿贸易形式与港商合作兴办的大进制衣厂开创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后来被称为“三来一补”方式,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容奇镇光荣地走出了实行“三来一补”的第一步。

独立经济学者李少魁认为,正是大进制衣厂的试验,才有了后来大面积的“三来一补”企业的涌进,带动了广东外向型经济的腾飞。从这点来说,大进制衣厂的意义非同寻常。

据梁茂贤回忆,大进制衣厂开设以后,从美国、日本、德国引进了整套生产流水线,有一批从香港来的“外援”技术人员,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招聘来的工人都要进行培训。当时生产流水线包括踩车(操作机械缝纫机)、打眼等十几道工序,每条线分工都很明确,工人经过培训学习,能熟练操作后才上岗,而且厂里管理非常严格,全厂除了效率高、做得快,还要求质量好,交货期准。

当其他企业还在吃大锅饭,每月工资“干也36(元),不干也36(元)”时,大进制衣厂实行按绩效发工资,工人平均月工资60多元。老员工罗惠玲进厂时只有23岁,她还记得,当时很多制衣厂都是用平车,大进制衣厂则使用专业、分工明确的专机。计件生产的利益刺激、生产技术管理的完备,都让工人们动力十足,基本晚晚加班到10时左右,有时为赶货期甚至干通宵。“经济收入就是动力,那时一般人一个月工资几十元,我们有100多元,加班都很开心。”罗惠玲说。

梁茂贤介绍,到了1980年,容奇镇很多家庭都有人在大进制衣厂上班。当时工人月平均工资达到180元,达到初办厂时工资水平的近三倍。

推动容桂规上工业产值迈上千亿关口

大进制衣厂在改革浪潮中迈开第一步,在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指引下和各级的关怀帮助下健康发展。1991年,大进制衣厂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1992年,拥有固定资产1.1亿元,被广东省经委、统计局认定为“广东省大中型企业中的中型一档企业”。当年,大进制衣厂在新西兰开了分厂,之后还在美国开了公司,产业涉及制衣、洗水、浆染等。1994年,全厂销售额为2.2亿元。1998年,大进转型为民营企业。

大进制衣厂所带来的企业化经营模式,及其在企业管理、工人文化生活、严格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新理念,在容奇镇传播开来。20世纪80年代在该厂工作的员工,到21世纪很多都成为了企业的老板,并以自己从大进制衣厂出身、拼搏发家为荣。

容奇镇在办成大进制衣厂后,陆续按照大进的合作模式,又与其他港资企业开办了4家制衣厂,初步解决了全镇人的就业问题。至1984年,乡镇企业有很大发展,全镇工业总产值超1.1亿元,人均收入达1703元。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大进制衣厂带动下,容桂商业繁荣,居民逐渐富裕,思想进一步放开。当时华侨探亲带回来的小家电、其他地方的电器产品吸引了他们的注意。“我们在全国做市场调研,发现家电业前景广阔,更有利润。”梁茂贤说,当时容桂已经成立工业研究所,电饭煲、电冰箱被大卸八块拿来研究,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冰箱有钱赚,决定办冰箱厂。

于是,全国第一家乡镇企业冰箱厂——珠江冰箱厂(科龙前身)在1984年成立了。镇里还组织了一批人去日本的东芝、三洋和夏普考察学习办厂。不断创新求变的容桂人逐步走出一条制造业品牌之路。

1993年后,容奇镇产业结构迎来调整:逐步淘汰掉制衣厂、洗水厂、五金厂等耗能较高、附加值较低的企业,转而发展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到2000年,容奇镇和桂洲镇合并,宣告了一个工农业总产值近200亿元的超级强镇的崛起,在广东乃至全国都名噪一时。2009年,容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已达到1126亿元。

如今的容桂,形成了以智能家电、信息电子、机械模具、化工涂料、医药保健及互联网应用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并着力发展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构建“6 2”的现代产业体系。

从制造到智造,容桂迈进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

记者手记

佛山已成外商投资沃土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佛山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扩大开放,利用外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03年,佛山完成行政区划调整,一跃成为广东第三大城市。抢抓跨国企业大转移浪潮的时代机遇,佛山在2003年至2006年间,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在佛山投资建立了45家企业,超出了此前20多年佛山招引的世界500强投资企业数的总和。

截至今年5月底,佛山共有65家世界500强企业共计122个项目落户佛山,涉及投资总额118.3亿美元,合同外资45.9亿美元。2020年规上工业增加值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比约27.7%。

一批又一批外资企业在佛山发展壮大的同时,为佛山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持续转型升级发光发热。

2008年,美资企业百威啤酒落户三水,经过多年发展,百威佛山多次增资扩产,成为全国最大的百威啤酒生产基地。百威落户后,三水区适时把握住机遇,规划出2.2万亩的土地作为“中国三水国际水都饮料食品基地”,相继引入红牛、可口可乐、亨氏等一批外资企业。如今,食品饮料产业已经成为三水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

汽车与汽车零配件产业近年来在佛山发展迅猛,同样离不开外资企业的带动。2007年前后,瞄准三大日系整车厂落户广州的发展契机,我市适时引进了大批日资汽配企业,形成“广州整车,佛山汽配”的产业区域布局。2010年,一汽-大众一期30万辆整车项目落户佛山后,佛山积极以其为核心扩展产业链条,注重引进拥有高端技术的国外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提高佛山汽车汽配产业链的规模和生产技术水平。

为让外商在佛山放心投资安心发展,佛山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稳外资。2020年,佛山修订《佛山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利用外资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新版“佛山外资十条”降低外资项目奖励门槛,扩大政策覆盖范围,惠及更多外商投资企业。特别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市投资的项目、符合我市发展“2 2 4”产业集群的项目、以及年实际外资金额符合条件的新批及增资项目,分档次阶梯式予以奖励,最高可获2000万元补贴。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阮凤娟

编辑|何欣鸿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