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安里古民居群:百年高档楼盘 重现昔日光彩-凯发一触即发

大约百年前,佛山的高档楼盘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公共花园、排水系统、宽敞的小区道路、安全防护围墙等现代楼盘有的设施,它一样都不少。

位于佛山梁园北侧的适安里古民居群,建于1928年前后,它不仅是佛山现存为数不多既具有岭南建筑特色,又融合西方文化的古民居群,更是民国时期面向大众出售的高档楼盘。

1998年,适安里古民居群被佛山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禅城区启动梁园及周边环境改造提升工程,其中就包含适安里古民居修缮工程。经过两年多修缮,适安里古民居群基本按照“修旧如旧”的方式,恢复当年的光彩。

“佛山·大城工匠”获得者、广东省六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文铮是适安里古民居群修缮工程项目负责人。他说,修缮工程尽可能地利用原材料,确保“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及“原结构、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艺”的做法进行修缮,充分保护的同时也最大化利用原来的木、瓦、砖结构和构件,对于受损的灰塑、装饰等,尽量用传统工艺和材料恢复原貌,力求做到“整旧如旧”, 最大限度地体现建筑的历史原真性和可读性。

更有趣的是,修缮后的适安里民居群,除了有已经修缮的民居,还保留了少数未经修缮且依然有人居住的建筑,无形中达到了“新旧有对比”的效果,百年的岁月痕迹,因这一栋栋修缮前后的建筑,而更显其厚度。

修缮后的适安里古民居群。

本地富商集资统一开发住宅区

如果不了解适安里古民居群的历史,可能不一定能理解这几座看上去整齐划一的居民楼究竟有什么吸引力。虽然它们都是青砖瓦片建筑,但它没有明清时期岭南古民居的古朴,也不像小洋楼那样别致,更不像祖庙、梁园等建筑那样设计精巧。

这是因为,适安里古民居群其实是一个统一开发的高档住宅楼盘,其追求的不是如何美轮美奂或古色古香,而是满足当时人们对优质居住环境的需求,那就是实用、安全、舒适、时尚。

“适安里古民居群跟我们熟悉的东华里等民居群很不一样。”黄文铮说,相关的研究书籍记载,适安里古民居群建于1928年前后,是当时由几位富商集资合股组成置业公司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用料、统一建造的新型可封闭式住宅街区,因而建成的街区总体一致,房屋外观整齐划一,而内部间隔则根据业主的需求而大小不一,建成后投资者既可自用亦可出售。这种新型的置业理念,其实已经跟现代的置业理念非常相似了,也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文化的进步。

根据相关书籍记载,当年,适安里建成后,由当时做牛皮生意的朱姓,还有邝姓、霍姓、周姓等人家购得,可以说,适安里第一手业主大部分都是佛山本地的富商。

适安里吸引不少佛山非遗传承人到此开办工作室。

防盗设施、花园、公井一应俱全

记者现场留意到,适安里古民居群内的住宅楼看上去很相像,却有两个户型,“这两种户型分别为单间和双间,单间属于小户型面积,约120~140平方米,双间属于大户型面积约270~400平方米。”黄文铮介绍,适安里的建筑规模和布局模式,体现了民国时期民居建筑和组合的鲜明时代特点,民居建筑均采用青砖墙、花岗岩石脚、硬山顶、人字山墙,建筑外观装修考究,灰塑、砖雕、木雕、满洲窗一应俱全,室内以各种精细的木雕屏风门作为室内间隔。

适安里独特的“大门三件套”。

适安里内所有民居都是二层建筑,并设有临街小阳台、大露台等,窗外檐下的灰塑,以及建筑上的砖雕都颜色绚丽,上面所描画的花草风景,都带有明显的西方绘画特色,与岭南传统的灰塑、砖雕有明显差异,这些都是民国时期受西方文化所影响的最佳例证。

适安里古民居群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古民居群,还因为其独特的封闭式小区设计。根据史料记载,适安里古民居群四周有围墙,位于高基街的主入口处有二层闸门楼和更楼,保证了小区的安全。小区内的东西两侧还设有公共小花园,并配备公共水井、排水设施等。

整个适安里古民居群呈南北向长方形,主道左右两侧设东西向二横街,把“小区”内的住宅分为东西各三列,共6横列。“你看,住宅楼内主道有3米多宽,是佛山古民居群中少见的宽度,这说明当时住在这里都是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富人。”黄文铮说。

虽然闸门楼、公共小花园等都已经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但公共水井作为重要的民生公共设施,依然保留了下来。站在公共水井旁边,眺望整齐划一的二层住宅楼,仿佛可以想象,适安里当初建成之时,是何其时尚气派。

楼盘选址当年佛山cbd

为什么富商们会把这个高档楼盘选址在梁园旁的这个地块呢?黄文铮估计,跟当时佛山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密切关系。

距离适安里古民居群不远就是汾江河,从明清时期至上世纪60年代,汾江河上的正埠码头都是作为佛山重要的交通运输门户而历代不衰。正埠码头带动了永安、升平片区商贸繁荣。清道光年间,现在的永安路和升平路、福禄路、莲花路一带成为佛山工业品、手工艺品制造基地,商贸物流业、手工业、会馆业、酒店旅游业十分发达,堪称当时佛山的cbd。

到了民国初期,虽然外来资本的入侵、洋货的冲击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佛山部分在明清时期发展兴旺的手工业逐渐走向萧条,但灵活的佛山商人一方面通过吸收国外先进生产技术而存活下来,另一方面,面对大量西方商品的流入,部分商业行会兼营西方商会维持了自身繁荣。因此,在民国初期,被誉为佛山商业第一街的升平路还是非常繁华的。

据史料记载,1930年,也就是适安里建成后的两年,当时的南海县政府着手市政建设,计划开辟马路,其中豆豉巷、升平街、快子直街、快子大街等成为首批改建马路的旧街,这些旧街整合改造建成新的升平路竣工,它从中山桥南起,至锦华路口止,全长约600米,成为佛山市内完整开辟的第一条宽阔马路。

而适安里与繁华的升平路只有不到300米之隔,可谓是旺中带静。黄文铮认为,正因为这里邻近佛山主要商业区,富商们都看中了这点,来到这里安家落户。

原材料、原工艺恢复昔日光彩

时光流转,到2016年禅城区启动适安里古民居群修缮工程时,适安里内的建筑已经破败不堪。黄文铮介绍,当时适安里内各栋建筑物都不同程度出现地基下沉、墙体倾斜变形、门窗缺失、装饰构件残损等病害,部分建筑甚至已经有成为危楼的风险。

所幸的是,有19栋建筑最终保存了下来,工程施工队对其中的16栋建筑进行了修缮和加固。黄文铮曾负责佛山祖庙的百年大修,也曾主持过大大小小近300个古建筑修复工程,对于有着丰富古建筑修缮经验的他来说,适安里古民居群的修缮工程并不十分困难。他认为,要让适安里“修旧如旧”,在洗净历史尘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风貌,最关键是修缮过程中,要坚持使用原材料、原工艺。

黄文铮介绍,修缮前,一些建筑的墙壁已经用水泥代替了传统的青砖,屋顶的瓦片不少已经缺失,还有满洲窗框、大门三件套等已经损坏严重,更不用说灰塑、砖雕等不少都已经被覆盖或磨损。

为此,工程队找到专门做古建筑材料的工厂,为适安里古民居群建筑“量身定制”适合修缮的材料。“你看,这栋建筑是原来的,这是修缮后的,他们的排水管几乎是一模一样的。”黄文铮站在两栋建筑前说,适安里用的是陶制排水管道,工程队拿着保留较为完好的构件,到专门的工厂定造,尽可能地恢复其原貌。

至于墙上的灰塑、砖雕等,在清洗覆盖在其表面的痕迹后,施工队特意聘请了灰塑、砖雕的传统技术师傅,使用矿物颜料,对其进行修复。

修缮前后的建筑对比(左新右旧),细节处连排水管都跟当时的一模一样。

“保持得如此完好的古民居群,在佛山市中心是比较少见的。”黄文铮认为,通过这些建筑,今人可以看到不少古人的智慧和对居住的讲究,“就单看适安里民居大门三件套就让人称绝:第一层为矮脚吊扇门,第二层为木趟栊,第三层为硬木大门,天气热的时候,打开硬木大门通风,关上木趟栊防盗,关上矮脚吊扇门可以保护私隐。

记者注意到,铺砌通道的材料既有花岗岩条,也有平整的地砖,据黄文铮介绍,黄岗岩条是原来的材料,但部分道路的花岗岩条已经丢失,现在只能用现代的石料来代替。

修缮后的墙壁保留了当年建造者留下的印记。

所幸,部分花岗岩石条还是保存了下来,它跟适安里内的19栋建筑一样,在经历了百年的跌宕变迁,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后,穿越了历史长河,与我们在此时此刻相遇。

文/佛山日报记者曾雪莹

图/佛山日报记者刘乙丁

编辑丨梁楚静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