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 | 顾乃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凯发一触即发

核心提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理解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这项改革要求关键任务何在?面对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如何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围绕相关话题,《理论周刊》专访了暨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顾乃华教授,请他分享相关理解和思考。

顾乃华。

专家简介

顾乃华,暨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各类纵向课题10多项,出版专著3部,在国内经济领域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承担有关产业转型升级、现代产业建设等方面的咨询项目50多个。

高水平,要求既“放得活”又“管得住”

《理论周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理解“高水平”?您认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关键是什么?

顾乃华:要理解“高水平”的内涵,首先要理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脉络。自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历经基本框架的初步建立(1992 年- 2002 年)、规则的完善升级(2002 年至今)总共30余年的探索,不断在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中完善。“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则的完善升级阶段,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坚持与完善,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要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高水平”,意味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要更加系统完备、成熟定型,要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长板、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中的短板。判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否达到高水平,要看这种体制是否有生机、有活力,其衡量标准需与时俱进,且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相适应。“高水平”是对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深度融合、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充分激发、高水平开放和新发展格局的良性互动等方面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完全放任市场自由发展,而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共同确保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和关键,在于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优势,实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一方面,要使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融相生、良性互动,在避免市场失灵的同时,防止政府过度干预,共同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迈向更高水平。通过有效市场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实现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效率最优化,通过有为政府化解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问题产生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以政府职能的转变等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共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同时,通过政府超前规划引导、市场有效调节协同发力,不断激发创新、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纵深推进经济改革创新,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彰显。

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需从三方面着力

《理论周刊》:《决定》提出,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目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运行中,还存在哪些影响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的因素?如何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顾乃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理论和实践证明,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运行中,市场机制对调节供需、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日益得到充分发挥,极大激发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在经济发展史上创造了中国奇迹。目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国内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以及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国际复杂形势带来的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等因素增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运行中日益暴露出一些短板,制约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市场体系尚不健全,资源要素的跨区域、跨行业高效自主有序流动仍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导致产业部门高端产能不足与低端产能过剩问题并存。其次,以公平竞争为核心的市场机制亟待完善,各类所有制企业的活力尚未充分释放。例如,民营经济市场准入和要素获取的隐形壁垒依然存在,民营经济在政策、资金、人才、信息服务等发展所需的资源获取上面临不公平的要素竞争环境。最后,全国统一大市场仍存在诸多堵点。例如,地方政府通过先行先试争取各自的“政策高地”抢夺重大投资项目形成了不公平竞争和市场壁垒,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阻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发育和成长。

对于如何发挥好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市场经济制度基础规则。完善重点领域制度规则和重大政策沟通协调机制,深入推进市场高效联通,加快推进市场制度、设施、监管等统一,深入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一方面,纵深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另一方面,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平等进入、公平竞争的包容性市场环境,使各类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要素资源获取、市场监管等方面得到公平对待,打破因行业准入、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原因产生的市场进入壁垒,打通市场经济循环的堵点。同时,结合民营经济生命周期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产业支持政策,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等制约其发展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激发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三是深化要素市场改革。深化土地、劳动力、技术、数据等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改革,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加快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配置高效公平,充分激发市场潜力。

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作用,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

《理论周刊》:《决定》对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作出部署,明确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您如何理解这一论断?如何通过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更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

顾乃华: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政府作为市场辅助和补充,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科学运用各种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进行宏观间接调控,引导和促进市场的有效运行,维护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同时,政府除了发挥调控市场的作用外,还具备收入分配调节、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不仅是市场的监管者,对于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等问题,政府通过监管来确保市场的公平和秩序;同时,政府还是发展蓝图的绘制者和经济稳定的维护者,积极发挥战略导向作用,通过超前规划引导,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各项发展规划,维护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要充分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加快推进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现代化,同时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要深化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提升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助力政策的执行力的提升,强化政策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增强政府治理能力。充分发挥各类宏观政策的集成效应,通过营商环境政策、对内和对外贸易政策、产业政策等政策工具以及货币和财政的逆周期政策工具,配合就业、投资、消费、环保等政策,实现经济增长动能的增强、宏观经济的稳定性。还要增强这些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促进各项政策措施协调联动、同向而行。同时,要健全宏观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执行及政策效果的评估等全链条管理,推进市场监管能力现代化,提高市场预判能力。另外,要以“放管服”改革深化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重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清单制度、税费制度改革,突破利益藩篱,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大衔接、扩圈层,深度融入大湾区市场一体化进程

《理论周刊》:佛山作为全国民营经济大市、制造业大市,在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面临哪些重点任务或重要着力点?佛山如何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建设之中?

顾乃华: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有利于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的营造,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近年来,佛山作为全国民营经济大市、制造业大市,勇当新时代改革示范,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和影响力的体制机制创新成果为佛山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动力和活力。目前,佛山经济总量超万亿元,市场主体超过150万户,但仍然存在要素市场发育还不十分成熟,市场要素流动机制还不健全等难题,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构建。奋战新征程,在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佛山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流向新质生产力发展领域。

一是要以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打通产业创新堵点。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一体发力,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探索推动建立“政产学研”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不断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等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流动顺畅,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二是构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储能、医药健康、新型显示、工业机器人、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结群聚集发展的政策和治理体系,塑造佛山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三是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加大营商环境政策改革创新力度,构建“益晒你”企业服务体系,探索形成更多原创性和差异化的改革举措,打造佛山特色营商环境品牌。有效结合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与民间资本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样化的方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优化民间投资环境。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建设正在大力推进中,佛山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以大衔接、扩圈层为导向,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与粤港澳其他城市产业引导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的互联对接等,推动信息共享圈、资源共享圈形成。一方面,进一步提升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加快推进广湛高铁、珠肇高铁、肇顺南城际、佛山地铁2号线二期等多重高端交通资源集聚,打造“大联通 微循环”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促进各类要素资源畅通流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佛山作为大湾区极点城市的放大作用,加强与粤港澳其他城市产业引导政策的衔接互动,与广、深、港、澳等地形成战略联动,建立跨区域合作载体,合力集聚国际高端要素资源。同时,加强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上城市的创新对接,推动形成“广州创新大脑 佛山转化中心”区域创新发展格局,推进“深圳创新 佛山产业”合作发展,进一步探索和创新“香港 佛山”“澳门 佛山”合作机制,共同探索破解阻碍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跨区域流动的机制障碍,共造开放创新生态。

文字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叶小青

编辑丨周师伢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