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烟南存古韵 村美民富迎客来-凯发一触即发

编者按:

乡村是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最前沿,是观测中国式现代化美丽图景的一线窗口。

为深入宣传报道佛山干部群众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我市全力创建广东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生动实践,即日起佛山传媒开设《气象万千探百村》专栏,深入村居一线,探寻发展密码,立体式讲好我市村居在“百千万工程”赋能下发生蝶变的系列故事,用一个个鲜活实例来展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佛山样本。敬请垂注!

近日,画家彭国祥再次从广州来到南海区九江镇烟南村烟桥古村。

“国事榕”下,彭国祥铺开画纸,拿起画笔,走笔行云流水。没一会功夫,烟桥古村的神韵便跃然纸上:烟桥、正道、码头、石桌、村民,氛围和谐、静谧、安心。

这样的画面是村民的日常,已流转近六百年。古榕下,村民怡然自得。正道里,游人在时光中漫游。

走乡村振兴正道,聚力“百千万工程”,烟南村近年来实现美丽蝶变,村更美了,民更富了,生活更有盼头了……

俯瞰烟南村。

在“珠江文明灯塔”——西樵山下,将家国情怀、人性之光融入血脉里的烟南村人,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尝到勤劳致富的甜头。烟南村党委书记吴国宏打造“正道烟南”的决心更坚定了:“既要让正道文化‘富’脑袋,也要让村民口袋鼓起来。”

一条正道 植根于乡土

乡村是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最前沿,是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美丽图景的一线窗口。

走进烟南村,可见烟桥卧波,古建林立,绿树成荫,村民在正道里穿梭,在百年“国事榕”下纳凉,宛如一幅美丽和谐的岭南水乡画。

村民何忠鹰今年78岁,村民喜欢叫他“鹰叔”,他对村史了如指掌。他介绍,咸丰年间,烟桥先贤何如騵特意回乡,把土路全部铺上青石板,并建起麻石门楼,请人题写“烟桥正道”四个大字,借此警示村中后人坚守正道、恪守本分。而正道前的“国事榕”,源于每遇国家大事,村民把榕树气根引种到地里再育新树。古树里,藏着村民的爱国之心。

“国事榕”下的正道讲堂。

自此,“一入烟桥,必走正道”,成为烟桥村村民口耳相传的一句俗语。

“知廉耻、行正道,就像刻在骨子里的基因,一直警醒着我们。”吴国宏表示,正道文化是打造“正道烟南”的历史基础,也是烟南村推动“百千万工程”的信念力量,“从传统的农业到如今‘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关键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这条正道”。

南村有南水、烟桥、兴贤3个自然村,历史文化一脉相承,发展结构各有侧重。南水以集体物业收租为主,烟桥以“文旅开发 养殖”为主,兴贤以养殖为主。

党的十八大以来,烟南村村民收入、村容村貌、产业质素实现大提升。吴国宏介绍,“近两年来,我们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上发力,三个自然村的发展脉络更清晰,大家都干得更起劲了。”

“我当经济社社长绝不是为个人利益。”见到记者,兴贤兴一经济社社长苏其铭便亮出他内心的“正道”:靠双手努力,带领村民富起来。

言必行。刚任经济社社长,苏其铭就亮出“三板斧”:修好进村路,便于水产运输;把鱼塘机耕路升级为水泥路,雨天不再走烂路;毫无保留地向村民传授他的养殖经验,大伙儿科学养鱼有底气。

行必果。走好水产养殖致富“正道”,兴贤村基本家家户户住别墅。穿过兴贤桥,走进兴贤村,只见清澈河道、苍天古树、一栋栋颜色明艳的别墅,一派祥和、富足的美丽乡村图景。“衣食住行好,居住环境靓”,苏其铭此言不假。

虽然口袋鼓了,但烟南村人深知:不能鼓了口袋空了脑袋。

为弘扬正道文化,塑造“正道烟南”ip,烟南村“两委”软硬件两手抓。一方面,在村河涌两岸围栏、正道、南北大道等公共区域,全方位展示正道文化的内涵外延。另一方面,打造正道学堂、制定村规民约等,涵养走正道风气。

走正道之风,吹进千家万户。2018年至今,烟南村无重大矛盾纠纷,形成小事不出村、矛盾就地化解的良好局面。

“行正确的道路,不走歪门邪道。”“乐善九江”道德模范人物何根贵今年已81岁,大家亲切地叫他根叔。根叔坚守村里做了几十年医生,廉洁行医、堂堂正正做人,有口皆碑。

连小学生彭一菲都说:“我们要勤奋读书,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脉传承 正风永流传

8月24日,正值暑假。“国事榕”下,烟南村“430学堂”户外课就地开课,鹰叔现场授课。面对15名孩童纯真的目光,鹰叔动容地讲述古老又青春的正道故事。

当天的户外课,整个烟桥古村都是孩童们的课堂。阳光下,他们和鹰叔走在干净整洁的烟桥正道上,一边寻找着古老的祠堂和牌坊,一边欣赏着古建筑上精美的砖雕、石雕、灰雕和木雕。

导赏员鹰叔牵着孩童走过烟桥正道。

“历史文化是村里最大的财富,我们老人有责任为子孙后代保留下来、传承下去。”长期以来,鹰叔常常为孩童、游客担任义务导赏员。

小学生吴芷莹听完鹰叔的讲解后说,长大后,她也要讲好正道故事。

“发扬文明乡风,除了保护其外在‘筋骨肉’,更要传承好内在的精气神。榕树下的课堂是烟南村‘430学堂’的特色,邀请村里长者定期到烟桥古迹开讲,让文化传承生生不息。”吴国宏说。

“烟桥正道带来潜移默化的教育,我们有责任身体力行,一直传下去。”在村里,像根叔这样一批正道文化的传承者前赴后继,让文明乡风的传承显得愈发生动。

烟南村长者导赏员志愿者余长兴会定期来“国事榕”下,带着她的姐妹们练习快板导赏节目。朗朗上口的韵律,让烟桥古村厚重的历史故事变得“动”起来,通俗易懂。“很多游客对我们的历史文化竖起大拇指,作为烟桥村人,我很自豪!”余长兴说。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这支志愿队在余长兴的号召下,从6人发展到13人,未来还将不断壮大。

市民游客走在烟桥上。

身体力行传承正道文化的,除了鹰叔、根叔等老一辈,还有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身影。

90后苏敬谊是土生土长的烟南村人。为了发展家乡和实现梦想,2021年他回乡创业,并将于今年在烟桥旁开一家“古桥咖啡店”。

“我们希望将烟桥、龙舟文化、正道文化等元素与咖啡融合在一起,让顾客在品尝香醇咖啡的同时,体验不一样的烟桥,希望将正道文化传播得更广。”望着烟桥、看向正道,苏敬谊对即将开张的古桥咖啡店充满期待。

随着“百千万工程”不断向纵深推进,在一群人乃至一村人的努力下,烟南村的文化传播与传承,形成以正道文化为内核,“志愿服务体系搭建 特色课程打造 业态引进 青年回归”等行动为一体的“1 n”模式,文明乡风激荡在岭南水乡上。

“下阶段,我们将持续打造‘正道文化’品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吴国宏说。

一方水土  致富一方人

正道文化的浸润,古建、古树、古道自带正气,让烟南发展文旅底气更足。

市民游客打卡烟南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在烟南村的一方水土上,文旅新产业不断萌发新芽。

环村水道旁,烟桥边,一间约60平方米的两层建筑正在进行内部装修。苏敬谊期待,“古桥咖啡店”开业时将吸引更多游客游览。

十米开外,一排单层建筑正进行修葺。广东筑美文旅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50万元盘活此处旧物业,将打造“咖啡 简餐”的艺术空间,取名“那里姻榕”。

“我们名字和烟桥、正道、古榕相呼应,意头非常好。”该公司运营经理邓丞皓介绍,未来将引入更多艺术资源、元素,不定期在这里举行艺术沙龙。

以正道文化为内核,发展文旅产业,是烟南村“三驾马车”之一。“我们将继续探索对接专业团队发展文旅产业,让专业人做专业事。”吴国宏期待,通过引进专业团队建设运营,促使烟南文旅“破圈”、升级。

“那里姻榕”艺术空间斜对面是烟桥、正道,侧后方则是延绵数公里的连片鱼塘,像一块块碧绿翡翠镶嵌在水乡大地上。

除了文旅,水产养殖也是烟南特色产业。在养鱼这件事上,“渔二代”吴林灿是专业好手,“父亲那辈人就是养加州鲈,当初他让我接棒,我心里没底,毕竟养鱼要靠天吃饭”。

2008年,大学毕业的吴林灿决定回村开启养鱼致富路。

清晨,鱼塘边,吴林灿站在管养平台上,从饲料桶里盛出一铲子鱼饲料,用力一挥,鱼饲料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落在塘中。顷刻间,满塘加州鲈飞扑而至,争相抢食,水面泛起阵阵浪花犹如跳动的音符。

如今,吴林灿在烟南村承包过百亩鱼塘,除了养殖加州鲈,还做起生鱼鱼花孵化养殖,年产过千万斤,一年净收入近200万元。“是水乡养大了我,也让我走上致富路,和村里其他养殖户一样,我也住上了三层小别墅。”

吴林灿不是个例。

“我们本来就是水乡,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南海区、镇、村合力,下功夫持续改善水质,推广科学养鱼,逐渐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带动一大批村民增收致富。”吴国宏说。

走科学养鱼之道,烟南村全村水产养殖面积已达2000多亩,村民多数养殖加州鲈,年产约1600万斤,每户产值达200多万元,产品销往全国多个省市,成为远近闻名的“加州鲈品牌村”。

为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助力佛山建设广东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烟南村谋划着走好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正道”。

“接下来,关键是要做出‘正道烟南’的特色,包括厚植正道文化,让正道理念继续发扬光大;用好用活文化、古建、古树、水乡资源,系统发展文旅产业;围绕水这篇文章,完善养殖业产业链条;计划进行商业综合体或员工村开发,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吴国宏对村子的未来充满希冀。

烟桥、正道的远处,一条铁路横亘在大地上,满载货物的列车正疾驰而过,如同烟南人数百年来的坚守,带着希望,走好正道,奔向更美好的未来。

撰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覃征鹏、陆佩兰、苏宏堃、朱明菲 通讯员何绮红、区敏仪

摄影/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刘勇斌、仇嘉辉、陈启邦

蹲点日记

“这是我去过最舒服的古村”

当记者走进烟南村时,只见在高大繁茂的榕树下,一群穿着红t恤的妇女手拿快板情绪高昂地排练着导赏词。这是一支13人的导赏志愿队,队员多数是村中的媳妇。这几年村里的游客多了,为了讲好村里的故事,她们便组织开展义务导赏。

“词还记不太熟呀,我要再看看。”导赏员何肖凤微笑着,手里攥着贴了小纸条的竹板,“我是前两天才来当导赏员的,没想到这么快就要‘上场’了”。

与何肖凤不同,站在c位的潘秀兰和潘淑青,则显得胸有成竹。平日里以带娃为主的潘淑青,能熟练地为游客讲解兰桂坊的由来,“香港的兰桂坊,名字正是出自九江烟桥这里”!

香港“兰桂坊”原来源于这条村。(扫码观看)

不一会儿,里水镇流潮社区幸福院的长者来了,导赏员的快板讲解是他们来烟南看到的“开场表演”。“很有意思”“这么多词都记得,好厉害”……不少长者边用手机拍摄边低声讨论着表演的内容,对导赏员的创意和努力竖起大拇指。

跟随导赏员的脚步,游客打卡了烟南村现存何氏六世祖祠、“郡邑乡贤”石刻、兰桂坊、烟桥正道门楼等清代古建筑。“不得不说,这是我去过的古村中最舒服的一个!”退休后走访过很多古村的广州游客唐倩说。

烟南独特的古村水乡风貌,吸引了不少珠三角游客,也让发展文旅经济成为可能。记者走过木板搭成的烟桥,被河边在建的咖啡店吸引住。“我们村的环境很有特色,吸引很多游客来打卡,但消费场景并不多,尤其是能吸引年轻人的。我就想着开一间咖啡店。”咖啡店的主人苏敬谊说。

站在咖啡店的二楼望过去,烟桥前,三三两两的游客正在拍照打卡,河边上几个孩童在悠闲地钓鱼。榕树下,来自广州的画家彭国祥专心致志地写生,画布上逐渐展开古村的宁静与美丽。一些游客或驻足看画家画画,或坐在榕树下乘凉。

记者在咖啡店采访完后,迎面碰上一名壮小伙,他径直走向一处破旧的红砖房,房内正进行翻新改造。小伙叫邓丞皓,是广东筑美景观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运营经理,驻点烟南村,要把这个旧房子打造成名为“那里姻榕”的艺术空间。

邓丞皓介绍,“姻”是姻缘,“榕”便是烟南村那棵古榕树,“那里”则容易引起所见者的悬念,他们想把这里做成一个既能欣赏艺术作品,又可享用轻食简餐,还可开展交友活动、婚庆仪式的一个空间。

看着邓丞皓的畅想,记者很难想象,这几间房子,此前都是月租金不到300元的破旧出租屋。而整个艺术空间虽然不大,前期的投入却预计要150万元。“我们希望能在11月前开业,接住大地艺术节那波流量。”邓丞皓说。

走出邓丞皓的艺术空间,回到烟南村的巷道上,记者耳边又响起村民导赏员的朗朗解说词:“船只经过有坦途,水汽充足烟暮浮!古韵悠悠心头绕,欢迎您来瞧一瞧!”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朱明菲、赵艳丽、苏宏堃 通讯员何绮红、区敏仪

听“爷爷”讲那烟桥往事

流水潺潺,“烟桥”卧波。九江烟南百年“国事榕”下,一堂特别的“430学堂”户外课就地开课。15名“10后”孩童,听“40后”爷爷鹰叔“讲古”,追忆烟桥正道往事。

课堂上,鹰叔将烟桥村的历史典故娓娓道来。“我们烟桥出过多个进士、举人、秀才。烟桥村首位进士何文绮,被封为郡国乡贤……”此时,鹰叔指着离“国事榕”不远的烟桥,向孩童们抛出个问题:“这桥为什么叫烟桥?”

一时间,孩童们热烈讨论。

“之前,村口长木桥原名‘燕桥’,因终年水汽蒸腾,雾气缭绕,清代乾隆年间已有‘烟桥’之称。”鹰叔回答道,“久而久之,村子就改名‘烟桥村’。”

“原来如此!”孩童们高声说。

“为什么说‘一入烟桥,必行正道’?”鹰叔继续发问。

“因为这条路叫正道!”马上有孩童回答。

“回答正确!”走在正道,鹰叔牵起孩童的手,在青石古道、灰墙黛瓦中,鼓励孩子们知廉耻、行正道,做个好孩子,“‘一入烟桥,必行正道’是近600年来口口相传的一句话,丢不得。”

“430学堂”是烟南村专门为村里儿童在下午4点30分后开设的公益性课堂。“60后”志愿者潘顺兰对“430学堂”的课程如数家珍。她说:“正道文化无论什么时代都不能丢,‘430学堂’为烟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留住了‘根’。”

“‘430学堂’用丰富多样的特色课程吸引孩子传承正道文化,这也是基层治理的有益探索。”吴国宏表示,村里把学堂建设和本地文化结合起来,让文化资源、文化传承人发挥优势,“古村文化的弘扬和创新不应该局限于一时一地。以学堂为载体,我们要让自己的文化走出烟南,把传统文化用更多更好的形式讲给大家听”。

很多人支起画板,到处都能看到正在拿着油画笔写生的艺术爱好者;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结合正道文化,办起了咖啡店;外地游客络绎不绝,品味岭南古村魅力……

文化的传承、文旅的发展,烟南村正焕发新活力。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苏宏堃、覃征鹏 通讯员何绮红、区敏仪

编辑/王琦玥

"));
"));
网站地图